在多联机系统中,过热度、过冷度及制冷剂饱和温度是关乎系统能效、运行效果关键参数。本文将紧密结合工程实践,深入剖析这些参数的实际应用,并详细介绍通过过热度来判定制冷系统真空度及制冷剂充注量的具体方法。
一、过热度与过冷度的作用
- 过热度的涵义与作用过热度,即蒸汽温度与对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分为吸气过热度和排气过热度两种。
·吸气过热度:指压缩机吸气口温度与蒸发温度(低压饱和温度)之差,正常范围通常为3-8℃。计算公式为:吸气过热度 = 吸气温度 - 蒸发器温度。其作用是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避免液击(湿冲程)现象,同时控制膨胀阀的开度,确保蒸发器供液稳定。
·排气过热度:指压缩机排气口温度与冷凝温度(高压饱和温度)之差,反映了压缩过程的效率。计算公式为:排气过热度 = 排气温度 - 排气压力对应饱和温度。一般满负荷运行排气过热度在10-35之间,如果小于10说明制冷剂偏少。
- 过冷度的涵义与作用过冷度,即液态制冷剂温度与对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差值。计算公式为:过冷度 = 高压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 实际液管温度。其作用在于减少闪发气体,提高单位制冷量(过冷度每增加1℃,单位制冷量约提升0.5-1%),并增强系统稳定性,避免节流前液态冷媒气化,确保蒸发器有效换热。一般系统过冷度保持在3-5℃。
二、过冷与过热度对制冷剂充注量判断
- 制冷剂过量时的过冷度应用当制冷剂过量时,过冷度会偏高,通常超过8℃。这是因为过量的液态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积聚,加剧了过冷现象。同时,制冷剂过量还会导致排气压力和温度同步上升,因为多余的制冷剂增加了压缩机的工作负荷,使压缩机需消耗更多能量来压缩制冷剂。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过冷度来判断制冷剂是否过量。例如,高压压力为2.7MPa(对应饱和温度为45℃),而实际液管温度为38℃,则计算得出的过冷度为7℃。若过冷度接近或超过8℃,即说明制冷剂的充注量过多。 - 制冷剂不足时的过热度应用当制冷剂不足时,主要表现为吸气过热度偏高,通常超过10℃。这是由于蒸发器供液不足,导致冷媒在蒸发过程中提前蒸发,影响制冷效果。同时,蒸发器还会出现结霜不均现象,局部区域过冷,增加了冰堵的风险。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调节过热度,将其控制在5-8℃的适宜范围内。此外,结合压力-温度关系表,我们可以逐步补充制冷剂,直至过冷度达到标准要求,从而确保制冷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最佳制冷效果。
也可以使用计算表格进行核算,为我们维保调试提供依据。(下图为暖通空调技术资料包里面的制冷剂充值量计算表)
文章来源:制冷与空调技术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qXkLt0cKWxWLO0bqrSKuw
- - - The END - - -
